5月25-26日“中高緯和高海拔地區人與環境相互作用學術沙龍”(Workshop on 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in the middle-high latitudes and high altitudes of Eurasia)在蘭州大學召開。會議由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和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辦,蘭州大學西北及中亞環境考古中心承辦,董廣輝教授和黃小忠教授擔任會議主席。會議旨在從多學科的視角,討論歐亞大陸中高緯與高海拔地區的人類遷徙、文化演化與環境變化的歷史,以及人與環境相互作用變化的過程和動力,推動相關學科領域取得新進展。來自蘭州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云南大學、吉林大學、廈門大學、廣州大學、西北大學、北京聯合大學、西北師范大學、青海師范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地球環境研究所、昆明動物研究所、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青海鹽湖研究所、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河南省地理學研究所,以及蒙古和伊朗的學者參加了此次會議。
25日上午的開幕式由董廣輝教授主持,首先由資源環境學院黨委書記沈正虎致歡迎詞,介紹了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的發展歷程和概況,對同行專家對蘭州大學地理學發展的長期支持表示感謝。隨后,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發虎教授做了“東西方交流與絲路文明聯盟”的報告,簡要介紹了東西方交流與絲路文明聯盟的相關組織架構和職責,并倡議與會專家積極參與該機構的活動,積極推進相關學科領域的發展。開幕式后的主題報告環節由侯居峙研究員和譚亮成研究員主持,韓建業教授、崔銀秋教授、黃小忠教授、Hassan Fazeli Nashli教授、Chuluunbat Munkhbayar副教授和John Dodson教授做大會主題報告,分別從考古學、基因學、地理學等不同學科的視角,展示了歐亞大陸史前時代東西方文化交流、人群擴散和演化,以及古環境變化過程與動力研究的系列研究成果。
25號下午的首個環節由張虎才教授主持,張東菊副教授、張曉凌副研究員、王傳超教授、李玉春博士和黃偉教授等5位青年學者,分別講解了各自在考古學、古基因組、現代線粒體基因組和氣候模擬等研究領域取得的亮點研究成果。這些成果發表在Nature、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和National Science Review等國際著名期刊上,部分成果是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的重要內容。第二個環節由John Dodson教授主持,Demberel Otgonbayar教授、王萍研究員、王輝副研究員、劉向軍副教授、胡鋼副研究員和魯鵬副研究員,圍繞過去人類活動與地貌環境變化關系的主題,介紹了最新的研究成果。
26日上午的首個環節關注東西方交流和人-環境相互作用問題,由黃小忠教授主持。安成邦教授、李建勇教授、張俊娜副教授、蘭錯博士、張宜婷博士生和董廣輝教授圍繞新疆地區新石器至歷史時期絲路文明演化、人類活動與環境變化的關系,季風區氣候變化與歷史時期王朝興衰關系,以及史前東西方交流影響下的人與環境相互作用模式變化等問題做學術報告。隨后,陳發虎院士主持了最后的討論環節,與會專家對比了不同學科的研究資料和線索,重點梳理了歐亞大陸,尤其是亞洲中部干旱區人群擴散和東西文化元素的交流歷史。
本次會議覆蓋的學科面廣,不同學科的專家圍繞中高緯和高海拔地區人與環境相互作用問題開展了廣泛和深入的討論,在全新世亞洲中部人群擴散和文化交流、氣候變化歷史及其動力等方面的討論尤其熱烈,為與會人員呈現了一場高水平的學術盛宴。會議為來自不同地區和不同學科的學者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臺,通過多學科證據的對比和觀點的碰撞,有助于對關鍵科學問題有更全面和深刻的理解。會議也展示了蘭州大學自然地理學近年來取得的主要學術成果,進一步擴大了在國際國內學術界的影響,對蘭州大學地理學一級學科的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