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第12页,国产精品自在拍首页视频,青青河边草高清免费版新闻,免费精品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图片

資源環境學院

學院新聞

首頁 > 正文

陳發虎院士團隊在地學頂級期刊Earth-Science Reviews發表系統性研究成果綜述

2019-04-17

近日,蘭州大學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陳發虎院士團隊在地學頂級期刊Earth-Science Reviews發表題為“Westerlies Asia and monsoonal Asia: Spatiotemporal differences in climatechange and possible mechanisms on decadal to sub-orbital timescales”的重要研究成果。該論文是陳發虎院士主導的氣候環境變化研究團隊近20年在亞洲中緯度地區所獲成果的系統總結,論證了亞洲中部干旱區在現代間冰期千年—百年—年代際時間尺度上皆存在顯著不同于季風區的氣候變化“西風模態”,提出了多尺度氣候變化“西風模態”形成的物理機制。這也是陳發虎院士團隊獲得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的主要學術成果綜述。該論文第一單位為蘭州大學,陳發虎院士、陳建徽教授、黃偉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陳發虎院士為通訊作者。

從大尺度環流系統的角度,亞洲大陸基本可劃分為主要受中緯度西風環流控制的“西風亞洲”和主要受季風環流控制的“季風亞洲”。通過在亞洲中部干旱區開發和集成高質量氣候環境代用記錄,整合模擬結果、觀測數據以及再分析資料,并與東部典型季風區同期氣候環境變化進行綜合對比,獲得三點科學發現:1.西風亞洲在早全新世氣候干旱、中晚全新世相對濕潤,與季風亞洲氣候變化存在“錯位相”或“反位相”,即在亞軌道尺度上該區域存在顯著不同于季風區的氣候變化“西風模態”;2. 在過去千年特征時期,西風亞洲的水文氣候變率與季風亞洲在空間格局上同樣存在顯著差異,論證了“西風模態”在百年—年代際時間尺度上的適用性;3. 氣候系統外部驅動(北半球太陽輻射)是亞軌道尺度上“西風模態”形成的主導因素,而百年—年代際尺度上“西風模態”則主要由氣候系統內部變率(環球遙相關/絲綢之路遙相關)控制。

研究成果推動了對我國氣候環境空間分異的認識從“靜態”上升到“動態”層面,不僅實現了在地理學經典的空間思想指導下對古氣候學和全球變化科學的豐富和發展,還能為干旱區未來的生態恢復和環境整治、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順利實施提供科學支撐。

文章鏈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282521830117X

新聞背景: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亞洲中部干旱區多尺度氣候環境變化的特征與機理(完成人:陳發虎,陳建徽,李金豹,黃偉,靳立亞)。

陳發虎院士領銜完成的“亞洲中部干旱區多尺度氣候環境變化的特征與機理”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該項目發現了亞洲中部干旱區在亞軌道尺度上存在顯著不同于季風區的氣候變化“西風模態”;論證了“西風模態”在百年~年代際時間尺度的適用性;揭示了多尺度氣候變化“西風模態”形成的物理機制。

圍繞上述主題,研究團隊在Nature Climate Change、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Climate Dynamics、Journal of Climate、GeophysicalResearch Letters、中國科學等國內外重要刊物發表論文246篇,SCI總引5,147次(截至2017年底)。其中,8篇代表性論文被SCI總引922次,篇均SCI引用115次,3篇論文入選ESI前1%高被引論文。

該獎項也是繼2007年“我國西北季風邊緣區晚第四紀氣候變化研究”(完成人:陳發虎,李吉均,張虎才,方小敏,潘保田)、2011年“晚中新世以來青藏高原東北部隆升與環境變化”(完成人:方小敏,李吉均,潘保田,馬玉貞,宋春暉)后,蘭州大學地理學牽頭獲得的第三個國家自然科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