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22日,為促進蘭州大學干旱區與沙漠研究中心和臺灣高校之間的校際互動,提高兩岸人才培養和學術文化交流合作水平,中心主任王乃昂教授、張建明教授、李卓侖副教授一行3人,組團赴臺灣中國文化大學、臺灣大學進行學術交流活動,訪問取得預期成效。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的創辦人是著名地理學家張其昀先生。1962年,張其昀先生成立了一所“知識與技能并重”、“學術與實務兼理”的大學——臺灣中國文化學院,以傳承中華文化為己任,注重學生全方面發展和環境的孕育,從科系到建筑都較有特色,后發展為今天的臺灣中國文化大學。該校是臺灣科系最多的大學,重視兩岸學子交流,截至目前已與中國大陸近百所大學締結姊妹校,多次開展冬令營、夏令營和聯合實習等活動。3月16日上午,在臺灣中國地理學會會長高慶珍陪同下,王乃昂教授拜訪了著名地理學家和氣象學家、臺灣中國文化大學董事長張鏡湖先生,就甘肅地理研究進行了交談。

16日下午,代表團與臺灣中國文化大學理學院地理學系教師就今后進一步開展本科生聯合實習和科研合作等進行了座談。張建明教授作了《地理學野外實習的思考與實踐》報告,明確了2018年海峽兩岸暨香港地區地理學聯合實習的路線和計劃。次日,應邀參加“2018年地球科學系統學術論壇——有效落實氣候變遷調適”和“世界最長延時彩虹吉尼斯世界紀錄授證典禮”。王乃昂教授以《巴丹吉林沙漠湖泊群水循環與陸氣相互作用研究》為題進行了大會報告,李卓侖副教授以《鈣質根管記錄的阿拉善沙漠全新世環境演變》為題作了分會場報告。



3月18日和19日兩天,在彰化師范大學陳毅青副教授、宋承恩助教陪同下,代表團前往中央山脈考察了山岳地貌和疑似冰川地貌,在現場初步否定了合歡山一帶存在末次冰期冰川遺跡的可能性。20日上午,代表團訪問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王乃昂教授為該系研究生作了《巴丹吉林沙漠史前考古與游牧文明的起源問題》報告,理學院副院長周素卿教授主持了報告會。3月21日,代表團參觀“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王乃昂教授在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作了《隋唐玉門關地望蠡測》的學術報告,并與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范毅軍執行長、廖泫銘研究員、白璧玲博士后等研究人員就相關歷史地理問題進行了交流。


在短短的8天時間里,從具有全球視野和前瞻性的地球科學系統學術論壇,到具有專業特色的學術考察、參觀和洽談,代表團受到了臺灣中國文化大學等高校同仁的熱情接待,深刻感受到了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時俱進的人才培養理念、教學科研平衡發展的辦學模式和簡約高效的運行機制,達到了取長補短、資源共享、合作交流的預期目的。
推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