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第12页,国产精品自在拍首页视频,青青河边草高清免费版新闻,免费精品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图片

資源環境學院

學院新聞

首頁 > 正文

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在青藏高原人類活動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2019-07-03

近日,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董廣輝教授團隊與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孔慶鵬研究員團隊合作,在國際綜合學術期刊National Science Review(《國家科學評論》,最新影響因子為13.222)發表了題為“Neolithic millet farmers contributed to the permanent settlemen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by adopting barley agriculture(新石器粟黍農業人群通過采納大麥農業生產對人類永久定居青藏高原做出貢獻)”的研究成果。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李玉春博士為第一作者,董廣輝教授和孔慶鵬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蘭州大學陳發虎院士和博士生劉峰文為該文的共同作者。

2015年,由蘭州大學陳發虎院士和董廣輝教授帶領的環境考古團隊牽頭,在國際頂級科技期刊Science發表研究論文,提出3600年前農業技術革新促使人類大規模永久定居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區的觀點,耐寒作物大麥和家畜羊的引進和利用是最關鍵的因素。然而,大麥的傳入是由外來人群擴散并攜帶到高海拔地區,還是通過文化交流的方式傳入,由高原東部邊緣河谷地帶的部分粟黍農業人群介導并擴散至高海拔地區,學術界尚沒有清晰的認識。針對這一問題,研究人員深入分析了8277份現代藏族,以及58514份周邊人群樣本的線粒體DNA(mtDNA)遺傳變異數據,結合不同海拔地區作物遺存的碳十四測年數據和人骨碳同位素值數據,最終鑒定出兩個單倍群(A11a1a和M9a1a1c1b1a),其起源遷徙與粟黍農業的起源、強化以及向西的傳播的年代均有很好的對應。同時,這兩種遺傳組份在中國北方新石器遺址(作物遺存以粟黍為主)出土人骨的DNA中也有發現,進一步顯示其很可能代表了藏族人群中尚存的源于粟黍農業人群的遺傳組份。

該研究還顯示,這兩個單倍群廣布于現代藏族不同地理人群中,平均分布頻率達20.86%,并且在距今約3300年前達到最高比例(~50%)。這些證據提示在大麥農業人群永久定居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區時,其很可能以源于黃河流域的粟黍農業人群組分為主體。研究還發現藏族人群與其他東亞人群有著明顯的遺傳分化,而對該分化貢獻最大的恰好是粟黍農業人群遺傳組份(M9a1a1c1b1a),表明粟黍農業人群的遺傳輸入對現代藏族人群基因庫產生了重要的貢獻。

該項工作不但證實了藏族人群中存在大量的源自中國北方粟黍農業人群的遺傳組份,還表明粟黍農業人群在青藏高原低海拔地區經過長期的定居之后,采用了耐寒的大麥農業并進一步向高海拔遷徙,最終大規模永久定居青藏高原。該研究對深入理解大麥農業向高原擴散的模式,以及高原藏族人群的起源演化歷史均有重要的意義。該研究得到了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課題(董廣輝教授和孔慶鵬研究員為負責人)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項目等課題的資助。

文章鏈接:https://academic.oup.com/nsr/advance-article/doi/10.1093/nsr/nwz080/5521923

    發現錯誤?報錯

    文:

    圖:

    視頻:

    編輯:趙旭

    推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