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第12页,国产精品自在拍首页视频,青青河边草高清免费版新闻,免费精品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图片

資源環境學院

學院新聞

首頁 > 正文

中國南北過渡帶綜合科學考察第三課題組—秦巴山地中東部氣候考察

2019-09-04

近日,科技部基礎資源調查專項“中國南北過渡帶綜合科學考察”第三課題課題組結束了2019年度夏季氣候資源野外考察工作。

2019年7月22-30日,課題負責人靳立亞教授帶隊深入秦巴山脈腹地重點區域開展氣候森林資源調查。本次考察線路途經我國的半干旱區、半濕潤區和濕潤區,考察組著重考察了隴南市的五鳳山、巴中市的米倉山、光霧山,安康市的化龍山以及寶雞市的太白山等山地的主要氣候環境和森林植被分布狀況。

伏羲廟側柏.jpg

伏羲廟側柏

受到不同類型氣候的影響,植被的區域差異十分明顯。從秦巴山地西北部至東南部,氣候類型過渡逐步過渡到北亞熱帶季風氣候。隨著水熱條件的逐步優化,區域內的植被類型隨之發生變化,從蘭州以東的以冷溫帶草原為主,向東南至安康市逐漸過渡到以暖溫帶森林為主。通過實地氣候考察,旨在更好地了解秦巴山地對中國氣候的分界作用,并與此前理論模型分析工作進行對比。本次考察發現,雖然滿足采樣的樹種在秦巴山地分布廣,但是人為的破壞使得適合作為氣候變化研究的采樣點十分稀少,特別是在大巴山山脈,西段的大巴山(以米倉山和光霧山為例)在20世紀90年代左右進行了大規模的砍伐,次生林的年齡大約在50-60年;處于陜西境內的中段大巴山則由于大規模建設旅游景點和開山鑿路,使得植被破壞嚴重。

米倉山.jpg

米倉山

光霧山.jpg

光霧山

植被受到破壞的南江河沿線.jpg

植被受到破壞的南江河沿線

此前,項目第三課題組已于2017年秋季和2018年夏季在包括甘肅天水石門山、貴清山、陜西秦嶺北坡南五臺、南江縣和湖北神農架等地采集了大量樹輪樣芯樣本。現有的樹輪樣點已經覆蓋了秦巴山地的中東部的大部分區域。預計2019年秋季,第三課題組還將前往秦巴山地的西段進行野外采樣,進一步完善秦巴山地西段樹輪樣點的覆蓋面。

瀛湖大壩水庫.jpg

瀛湖大壩水庫

【項目背景】秦嶺-大巴山地是我國南北過渡帶的主體,在地質、氣候、生物、水系、土壤等多方面都呈現過渡性、敏感性、復雜性與多樣性,蘊含著極為豐富的地學和生物學信息,是我國科學家在地理、生態、氣候變化研究方面取得科學突破的關鍵地區之一,對于我國地域結構研究的深化、山地垂直帶理論的構建以及地理要素變化對于全球氣候變化的響應機理的研究都具有重大意義。“中國南北過渡帶綜合科學考察”項目的研究區(秦巴山地)涉及陜、甘、豫、川、渝、鄂6省市。項目的參與單位來自我國12個相關科研院所和高校,科學考察人員達100余位。項目執行期為2017年至2022年。項目將系統調查以秦嶺-大巴山為主體的中國南北過渡帶的植被、土壤、氣候、水文和主要資源的空間分布,集成和構建過渡帶主要自然地理要素及其指標空間變化的完整數據序列,明晰山系南北翼之間的詳細差異,繪制多種專題圖集,出版系列科學考察報告,建立信息網絡平臺,為全面提升南北過渡帶的科學研究和科學認識提供堅實的數據基礎。蘭州大學作為該項目的重要參加單位,承擔項目第三課題“多源氣候資料同化與集成”的任務。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教授、我校資源環境學院兼職教授靳立亞為該項目第三課題負責人;我校資源環境學院汪霞副教授、鄧洋博士、大氣科學學院邵愛梅教授和學院的多位研究生為課題骨干成員。課題旨在結合氣象觀測資料、氣候代用指標、遙感數據和野外調查來確定秦巴山地生物氣候指標和關鍵地帶性指標的時空演變規律,建立秦巴山區及周邊地區格點化氣候要素數據集、遙感數據集、古氣候代用指標數據集及同化要素數據集等,為中國南北過渡帶氣候時空格局分布的建立提供較為全面和堅實的科學基礎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