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學院著力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廣大師生的愛國熱情,凝聚奮進新時代的青年力量。


傳承紅色基因。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讓紅色教育充滿“精氣神”,學院組織學生黨員前往會寧縣紅色教育基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參觀學習。在會師塔前,同學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參觀紅軍長征勝利紀念館,緬懷長征歷程和革命先烈可歌可涕的英雄事跡,追憶紅軍會寧大會師的偉大壯舉和光輝歷史,學習和感悟長征精神。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與巍巍發射塔架一起矗立酒泉的,還有東風革命烈士陵園,同學們表示老一輩航天人堅定航天報國的信念,孕育出‘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自身要做到勤學、修德、明辨、篤實,愛國、勵志、求真、力行,建功新時代。



開展主題教育。學院開展多種形式主題教育,將愛國基因深深植入每一位資環人的身心。同唱一首歌,共詠愛國情,資環院師生在“再一次出發”的召喚下,瞄準國家重大需求和國際科學前沿,聚焦水、生態和人類活動,不斷推進一流學科建設,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服務。我和國旗合張影,張張笑臉,面面國旗,秀出深深愛國情;在三行情書中,同學們寫道:什么是愛,是你許我的華夏盛世,是我心甘情愿獻給你的一世芳華;舞動指尖表白我的祖國,當美妙的歌聲與舞動的雙手結合在一起,最深沉的感情從指尖流出:“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無論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贊歌”。



言行示范引領。學院建立學生導師體系,為同學設置了班導師(班主任)、宿舍導師、學業導師、社會實踐指導教師等,力求實現求學發展全方位指導。耄耋老人李吉均院士先后培養出包括秦大河、姚檀棟、陳發虎三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在內的百余名高層次地學人才,與秦大河、效存德師生三代勇闖地球三極的事跡也早已成為資環人為之自豪的美談。2019級新生開學典禮的講臺上,老先生叮囑后輩要堅守奮斗,再創榮光。讀萬卷書窮通世理,行萬里路明德親民。行勝于言。一大批潛心治學、深受學生愛戴的教師用高尚的師德和默默耕耘的師者風范,對同學做著最深遠的愛國主義教育。

育人知行合一。小我融入大我,青春奉獻祖國。“母親河記憶工程”圍繞學科專業特色與青年學生實際,結合地域特征,以蘭州黃河小流域為單元,大力實施水土流失調查、生態環境保護、節水護水宣傳,倡導和樹立綠色文明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榮獲第四屆青年志愿服務項目銀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學院每年選派50余人前往新疆天山站、內蒙奈曼站、西藏那曲站、云南玉龍站開展暑期實習實踐,為服務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盡力。

赤子之情化春秋,赤子之心向未來。學院將不斷凝聚愛國主義教育合力,教育引導青年大學生將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