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第十二屆“青藏高原青年科技獎”獲得者張東菊教授在榆中校區天山堂B602以“丹尼索瓦人”為題與2020級本科生、2019級地理系本科生開展講座交流,講座由冶偉峰老師主持。

張老師在講座中談到,為全面了解夏河人下頜骨所代表的人群在青藏高原的生活情況,自2010年開始,由蘭州大學陳發虎院士帶領的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在白石崖溶洞及其所在甘加盆地開展考古發掘和研究工作。2018年,由團隊骨干張東菊教授帶領的以蘭州大學研究生為主的環境考古團隊,對白石崖溶洞遺址進行首次考古發掘,并邀請國內外多家單位進行多學科綜合研究。經過多年的努力,研究團隊發現白石崖溶洞遺址保存有豐富的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古人類活動遺存,成功獲取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揭示出丹尼索瓦人在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丹尼索瓦人“現身”青藏高原并命名為夏河丹尼索瓦人(簡稱夏河人),將青藏高原上的人類活動歷史從距今4萬年提前至距今19萬年,刷新了人們對青藏高原最早人類活動歷史和史前人類高海拔環境適應的認識,更在人類演化史“拼圖”中拼上了關鍵的一塊。
張東菊老師介紹,由于白石崖溶洞內地形復雜,空間龐大,目前所做發掘工作有限,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今后將繼續圍繞白石崖溶洞開展進一步的發掘和研究工作,試圖厘清舊石器人群在青藏高原活動歷史以及其生業模式和環境適應策略。
本次講座緊密結合學科領域科研熱點前沿,為參與同學們拓展科研思維,提升科研創新能力產生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