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1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周波濤教授為我校研究生講授《氣候變化科學概論》課程。老師熱情洋溢的授課方式和豐富生動的授課內容,深深地吸引著學生。
周波濤教授的課程以“氣候現象和相關的區域氣候變化”為主題,從氣候的相關概念切入,為同學們介紹了氣候現象研究的前沿成果。課程主要包括:1.季風系統;2.熱帶環流;3.大氣濤動;4.中國氣候變化預估等四個方面。他介紹,氣候是長指時間內氣象要素和天氣現象的平均或統計狀態,時間尺度為月、季、年、數年到數百年以上。而天氣是指一定區域短時段內的大氣狀態(如冷暖、風雨、干濕、陰晴等)及其變化的總稱,與氣候不同。他還為大家介紹了季風、環流、氣候模態等概念,他由淺入深的講解讓沒有相關基礎的同學也能理解上課內容。

課程過程中,周波濤教授還介紹了海洋-大氣系統中,存在的許多顯著的氣候模態以及這些模態在氣候系統中的重要作用進行了講解。在IPCC AR5報告中,評估了模式對這些模態的模擬能力,這也是針對政策制定者和公眾更關心近期氣候變化預測結果而提出來的。故這節課有利于培養同學們的獨立思考能力、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形成國際視野、全局觀念以及多學科交叉的思維方式,幫助同學們了解氣候模式評估的最新進展及焦點熱點問題。
課程最后,周波濤教授布置了幾道思考題,并鼓勵同學們積極提問,勤于思考與質疑,努力探索廣袤的科學世界。對于周波濤教授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同學們積極思考,熱烈討論。課程結束后,同學們用熱烈的掌聲向他致以感謝。
周波濤,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授,大氣科學學院副院長,氣象災害預報預警與評估協同創新中心副主任。同時也是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主要作者,中國氣象學會氣候變化與低碳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氣候與氣候變化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秘書長。主要從事氣候變化機理與預測預估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顯著進展:1)揭示影響臺風、旱澇、低溫雨雪冰凍等災害性氣候的若干重要變異過程,特別是Hadley環流、中高緯氣候模態、海溫等的影響及機制,提出預測新信號;2)揭示全球變暖背景下我國極端氣候事件的變化規律及不確定性,給出我國暴雨洪澇、高溫、暴雪、霾污染等的風險格局;3)預估熱帶環流系統、東亞季風系統、中高緯氣候模態的未來變化及其對東亞氣候的影響。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20余篇,其中SCI論文近80篇;編寫氣候變化領域的書籍近20部;10余份決策咨詢報告獲國家領導人重要批示。榮獲涂長望青年氣象科技獎、鄒競蒙氣象科技獎、十佳全國優秀青年氣象科技工作者獎等多項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