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進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項目(以下簡稱“第二次青藏科考”)年度科考任務、統籌專題研究成果、安排后續科研工作,2021年6月7~8日,任務六的“人類活動歷史及其影響”專題在蘭州大學召開了2021年度學術研討會。會議主題圍繞青藏高原人類生存的環境背景,主要參會人員為該專題第3子專題(生存環境變化及影響)與第4子專題(過去人-環境相互作用模式)的主要負責人侯居峙研究員、陳建徽教授、吳鐸研究員,以及來自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蘭州大學、陜西師范大學、貴州民族大學等單位的項目組成員與學生代表(圖1)。任務六及專題一負責人楊曉燕教授與子專題1負責人董廣輝教授應邀出席了會議。會議由侯居峙研究員和陳建徽教授主持。
會議伊始,楊曉燕教授致辭簡明扼要地介紹了該專題設立的背景以及其在科考任務中的定位,指出通過調查高原及周邊史前和歷史時期人類活動歷史及其生存環境背景,厘清高原古代人類活動方式及其影響,闡明過去人與環境相互作用模式,為青藏高原綠色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歷史借鑒,為建設美麗的青藏高原提供科技支撐。緊接著,侯居峙研究員和吳鐸研究員分別就第3子專題和第4子專題的科考任務、人員組成、研究進展、經費使用以及未來研究計劃作了詳細的匯報。隨后,項目組成員楊林海副教授、張繼峰助理研究員、吳鐸研究員、盧紅選副研究員、王曉丹副教授、陳雪梅助理研究員、謝海超博士,以及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博士研究生張軍與張姚分別匯報了各自的研究進展與科考成果(圖2)。進展報告的主要內容涉及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地區基于黃土與湖泊沉積記錄的過去氣候與環境變化歷史研究,聚焦人類生存的環境背景重建;特別是結合史前重要考古遺址的調查、發掘與研究,利用沉積物孢粉、硅藻、生物標志化合物等代用指標,在查明其環境指示意義的基礎上,重建遺址周邊區域的氣候環境變遷歷史與不同時期人類活動強度變化,進而闡釋過去人類活動與環境演化的關系,探討了人-環境相互作用模式。與會專家學者就匯報內容展開了有益的討論,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報告結束后,專題內部成員就目前所取得的科考進展、未來研究內容以及相關待完善和改進的方案進行了深入討論。與會代表對專題自科考啟動以來取得的成績表示一致肯定,也有充分的信心在未來加強子專題之間的通力協作并對接彼此需求,推動產出亮點成果、提交專業咨詢報告、服務國家大政方針。本次會議不僅梳理了第二次青藏科考任務六專題一中兩個子專題的研究進展與成果,也為下一步工作制定了良好的路線與指導方針,更為迎接科考項目的中期檢查與評估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新聞背景:青藏高原具有獨特的地理和人文環境,其生態環境安全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全球氣候變化和經濟一體化發展的背景下,青藏高原生態環境受到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雙重影響。近現代以來,人口和經濟增長、礦產資源開發、農牧業發展、城鎮化、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交通設施建設和周邊地區污染物排放等這些人類活動已經嚴重影響了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與社會可持續發展。可見,科學理解人類活動及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促進社會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是保障青藏高原生態環境安全的關鍵。為此,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的十大任務中設立了“人類活動與生存環境安全”(任務六),本專題“人類活動歷史及其影響”為該任務的第一個專題,旨在厘清青藏高原過去人類演化與人類活動歷史及其與生存環境的關系,為青藏高原綠色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提供科學基礎。
(供稿:吳鐸)

圖1. 第二次青藏科考任務六專題一2021年度學術研討會與會代表合影

圖2. 第二次青藏科考任務六專題一2021年度學術研討會報告人及會場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