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第12页,国产精品自在拍首页视频,青青河边草高清免费版新闻,免费精品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图片

資源環境學院

學院新聞

首頁 > 正文

追憶李吉均主任二三事——寫在李吉均院士逝世一周年之際 石生仁

2021-07-22

       

時光荏苒,歲月流逝,敬愛的地理科學系老主任李吉均院士離開我們已經一周年了。作為李吉均院士的學生與同事,每每想起當年在一起工作的日子依舊歷歷在目,永遠難以忘懷。

李吉均院士作為我國著名地理學家、地貌學家和冰川學家,業內無人不曉。但作為地理科學教育家的李吉均院士于1984年至1994年在蘭州大學地理科學系主政十年,為蘭州大學地理科學系與地理科學學科的振興、建設和發展嘔心瀝血、殫精竭慮所做的重大貢獻卻鮮為人知。我有幸在李吉均院士任蘭州大學地理科學系主任十年期間,且在系副主任職數長期配置不齊的情況下,歷任系辦公室副主任、主任、系副主任與常務副主任,協助李吉均主任參與謀劃、領導和踐行、目睹并見證了蘭州大學地理科學系的建設與發展,使當年“無師資、無影響、無房屋”的“三無系”成為全校乃至全國的知名系科,并于1987年教師節期間受到甘肅省委、省政府的表彰,被授予甘肅省“先進教育集體”榮譽稱號。時至今日,蘭州大學地理科學的學科建設、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在全國名列前茅,世人有目共睹。我認為,這些成績的取得與李吉均院士的貢獻密不可分,可以說沒有李吉均院士,就沒有蘭州大學地理科學學科今天在全國的地位和在全球的影響。

喜看今日的蘭州大學地理科學專業學科建設發展輝煌,科學研究成績斐然,人才培養碩果累累。撫今追昔,回顧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剛剛走出文革的地理學系處于舉步維艱的窘迫狀況,可謂是感慨萬千,甚至不堪回首。改革開放初期(1984年),蘭州大學將原地質地理系一分為二,分別成立了地質學系和地理學系(此時大氣科學專業設在地理學系),地理學系的地理學科相較于地質學系和大氣科學學科實力相對弱小,再加上當時一些“左”的因素的影響和干擾,要想恢復、振興和發展地理學系的確需要更大的政治勇氣、發展眼光與膽識。1984年初,李吉均主任臨危受命,1985年從美國華盛頓大學第四紀研究中心進修訪問回國后,立即著手謀劃地理學系的恢復、振興和發展,明確提出“抓好師資隊伍建設,專業學科建設和實驗室三大建設”、“重建地理學系”,為地理學系的建設和發展明確了指導思想和行動綱領,此舉得到了全體教職工和時任校長胡之德教授等領導的認同和支持?,F在,再憶李吉均主任主政蘭州大學地理科學系十年的戰略思想和發展眼光以及所取得的輝煌成果,令人難忘和敬仰。

一、師資隊伍建設方面

1984年地質地理系分系之時,地理學系師資匱乏,自然地理學方面師資與專業方向單一,此時還有幾名骨干教師由于種種原因要求調離蘭大,人文地理專業方面的教師更是寥寥無幾。面對這種困難局面,李吉均主任著力調動全體教職工積極性,采取“用人之長,避人之短”的包容思想,取得很好的效果。

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大膽革新,采取自己培養和選留、外部調入、校內外合作和校內外聘用四大措施。一是自己培養,采取師資定向培養和要求青年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如潘保田、王乃昂、方小敏、張虎才、吳文英教授等就是當時讀的在職碩士,以及選留優秀畢業碩士生,如?;鄱?、王愛民等教授。二是外部調入,當時先后調入蘭州大學地理學系的教師有周尚哲、蔡光柏、朱銀城教授等。三是校內外合作,校內主要是和當時與地理學科密切相關的蘭州大學西北人口研究所和西北綜合開發研究所合作,校外還與原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施雅風、秦大河、姚檀棟院士、謝自楚、鄭本興教授等、原蘭州沙漠研究所朱震達、董光榮教授等、北京大學原地理系崔之久教授等、中科院原地理所李炳元教授等、甘肅省科學院自然災害研究所王靖泰教授等密切合作、積極開展學術交流和人才培養。四是校內外聘用,聘請西北人口研究所張志良教授、西北綜合開發研究所伍光和教授、西北師范大學地理系黃大燊教授、蘭州財經大學(原蘭州商學院)安成謀教授、西北市政設計研究院吳其圭教授、甘肅省規劃設計研究院沈壽賢教授等為地理學系本科學生上課并指導研究生,特別還邀請到了全國著名規劃大師任震英先生為地理系學生講授有關課程。

在師資培養方式上更是靈活多樣,如中英聯合培養在職博士方小敏教授(李吉均教授與英國萊斯特大學地理系合作);如選派已于1989年考取李吉均教授在職碩士研究生的楊太保教授于1990年赴原蘇聯白俄羅斯國立大學地理系攻讀博士學位;如選派青年教師?;鄱鹘淌谟?989年至1994年受“中英友好獎學金”資助,在英國紐卡斯爾大學城市規劃系攻讀博士學位,還選派了路鵬南、杜芳蘭、馮兆東等青年教師出國留學攻讀學位;如聘請中科院地理研究所趙松喬研究員兼職培養師資,當時張維祥和史華兩位學者在趙先生名下攻讀博士學位;如聘請北京大學地理系楊吾揚教授定向培養史育龍研究員在其名下攻讀碩士學位;聘請蘭州財經大學(原蘭州商學院)安成謀教授兼職培養碩士研究生十余名,先后在安先生名下攻讀碩士學位的有楊永春、高翔、董曉峰教授等。這些舉措無疑既解決了當時面臨的師資短缺問題,更重要的是為師資隊伍建設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陳發虎、周尚哲、方小敏、潘保田、王乃昂、楊太保、楊永春等教授之后都成為了地理科學系的學科帶頭人。

同時著力采取多種舉措,齊頭并進,即調整和加強黨政管理和教輔隊伍(圖書資料和實驗工作人員)建設,堅持把地質地理系分系之時分開的圖書資料室又整合在一起,形成高效率的管理和服務保障系統。

二、專業學科建設方面

1984年,地理學系從地質地理系分出之時,專業設置非常單一,學科建設也十分薄弱,當時只有自然地理學本科專業和自然地理學碩士授予點。面對專業學科建設這個涉及地理學系振興和發展的重大問題,如何推進專業和學科建設,李吉均主任深刻認識到:專業和學科建設是恢復、振興和發展地理學系的關鍵,具有龍頭作用。他組織、團結和帶領大家認真學習貫徹錢學森先生“地理科學思想”,統一認識、克服困難、排除干擾,積極推進專業和學科建設,籌備和申報“經濟地理與城鄉區域規劃”本科專業和“自然地理學”博士授予權。上述本科專業和博士點均在1986年獲得原國家教委批準,并于1987年分別招收首屆“經濟地理與城鄉區域規劃”專業本科學生和首屆“自然地理學”專業博士生,陳發虎院士就是李吉均教授招收的第一個博士生。經過不懈努力和發展,1992年又新增設“經濟地理學”專業碩士授予權。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90年7月,原國家教委在蘭州大學召開全國高等理科教育工作會議,這一會議是我國高等理科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具有里程碑意義,從而在高教系統被稱之為著名的“蘭州會議”。本次會議明確提出高等理科教育在注重專業教育的同時要加強基礎理論教育。同年,國家教委啟動在全國有關高校中設立“國家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本科培養基地”(簡稱“基地班”)。李吉均主任委托我全面負責協助、完成“地理科學基地班”培養方案和野外實習基地建設方案的制定和申報材料撰寫工作。1991年,蘭州大學地理科學系“地理科學基地班”首批獲得國家教委批準?!暗乩砜茖W基地班”的獲批,是蘭州大學地理科學學科建設的一大轉折,一方面展示了地理學專業學科建設此時取得的長足進展,同時又為地理科學之后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奠定了良好基礎。同年,李吉均教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被參加西北五省區地理科學學術會議的代表贊譽為地理科學界的“一面旗幟”。為了更好的促進和發展地理科學學科建設,李吉均主任于1992年提出將“地理學系”更名為“地理科學系”。凡是80-90年代在地理科學系工作的教職工無不認為,“地理科學基地班”的建設,為蘭州大學地理學科未來的發展奠定了最為堅實的基礎,李吉均先生院士的當選,更使蘭州大學地理學科的發展如虎添翼。

三、實驗室建設方面

隨著地理科學系師資力量的加強與充實,專業設置的完善,地理科學學科的進一步發展,1987年地理學系又一分為二,即分為地理學系和大氣科學系。當時地理學系正在籌建的實驗室有:碳14同位素測年和遙感地圖實驗室等,原有的土壤化學分析實驗室以及自然地理模型、植物地理和動物地理標本室基本無法運行,所有固定資產不足50萬元。李吉均主任明確提出:地理學科要取得更大的發展必須要從經驗科學中走出來進入實驗科學,發展現代地理科學,必須要有現代實驗手段做支撐。1990年7月,香港知名人士邵逸夫先生資助建設的蘭州大學“逸夫科學館”落成,在李吉均主任積極爭取下,學校將其三樓全層近1000平方米全部分配給地理學系,使全系實驗和科研等用房得到了極大改善。李吉均主任還積極組織力量、身體力行,親自到教育部去爭取經費,有效推進了年代學、遙感地圖與地理信息系統、化學分析等實驗室建設,特別是隨著“地理科學基地班”建設和后期的“211工程”建設經費的投入,使得地理科學系的實驗室建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為地理科學的學科建設、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提供了堅強有力的科學保障。

李吉均院士學術視野博大開闊,歷來十分重視科學研究工作和開展學術活動,重視國際科研合作和學術交流。早在1980年任冰川凍土研究室主任之時,就邀請英國學者E·德比希爾博士在蘭州大學舉辦全國“地貌學與沉積學”學習班,該班的舉辦為中國第四紀冰川學研究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德比希爾博士也是國內最早被邀請來華進行學術交流和教學的地球科學家之一,以這項交流為起點,通過中英合作,培養了一大批年輕學者,如陳發虎院士、方小敏教授等。他在地理科學系主政期間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積極帶頭并組織倡導全體教師開展科學研究、國際合作和學術交流。1985年5月,蘭州大學首次圓滿成功舉辦“中國第四紀冰川與環境”全國性學術會議,受到了與會代表的高度評價。期間,通過“引進來、走出去”的戰略,開展了中英、中瑞、中德、中美、中日、中加等國際合作交流,尤其是起始于1987年,由李吉均主任主持并積極推動、張虎才等教授具體實施的中德(蘭州大學與柏林自由大學)國際合作項目,合作期間德方贈送地理科學系價值40余萬元日產豐田越野車一輛。該項目持續十五年之久,是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一項國際合作,得到了多方的響應和國家基金委的支持,影響較大,無論是合作方式還是合作科研成果均卓有成效,同時也是蘭州大學地理科學系走向國際學術界影響較大的國際合作項目之一。他強調在加強基礎理論研究的同時,還要重視基礎應用研究;他鼓勵和支持經濟地理專業方面的教師發揮地理科學的橋頭堡作用,積極與政府和社會對接,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應有貢獻,如為蘭州市等地方政府的區域經濟、土地調查和規劃方面做出了優異成績,受到了國家有關部委和地方政府的好評與表彰。通過科學研究、國際合作與學術交流等諸多活動的開展,不斷培育和推動新的科研方向和學科增長點,助力和推動學科建設、師資建設和人才培養,形成學科建設、科學研究、師資建設和人才培養之間的良性互動,從而不斷提升了蘭州大學地理科學學科的社會影響力和知名度,為蘭州大學地理科學學科人才和學術高地的建立奠定了良好基礎。

李吉均主任作為一名老共產黨員,忠于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他是一位立德樹人、教書育人、言傳身教、因材施教的“大先生”,他為國家培養了百余名博士和碩士研究生,他為青藏高原等方面研究所作出的突出貢獻和“師生三代勇闖地球三極”與“一門四院士”被傳為佳話。在他主政地理科學系期間,不僅帶領蘭州大學地理科學系不斷發展成為國內外知名的人才和學術高地,同時兼任甘肅省地理學會理事長,推動成立了中國地理學會干旱半干旱地區地理建設分會,推動蘭州大學、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和甘肅省科委共同成立“中國西部資源環境科學研究中心”,積極開展卓有成效的學術活動,為中國的地理科學事業發展和西北經濟與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斯人已去,風范長存。今天在李吉均先生離開我們一周年之際,回想起與先生主政蘭州大學地理科學系時期工作場景中的點點滴滴,不禁感慨萬千、贊嘆不已。先生雖然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但他獻身科學、堅守奮斗、無私奉獻的家國情懷,求真務實、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的治學精神和扶持后學、言傳身教、誨人不倦的高尚品格值得我們永遠懷念和學習!

202178日于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