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環境和諧共處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隨著生態學、地理學、環境學等與考古學的不斷交叉、融合,環境考古得到快速發展并取得了系列重大研究成果。為促進環境考古學者之間的交流,深入探討不同時空尺度的人與環境相互作用過程和演化規律,2023年4月16日-18日,由中國地理學會環境變化與環境考古專業委員會主辦,云南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高原湖泊生態與治理研究院、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跨大陸交流與絲路文明聯盟(ATES)等單位承辦的“氣候環境變化與人類文明演化”會議在云南大學順利召開。來自全國51個高校與研究機構的200余位專家學者和研究生參加了本次會議。我院董廣輝教授、馬敏敏副教授、吳鐸研究員和博士研究生孫愛軍、杜琳堯、盧超、談波、孫治和碩士研究生王濤參加會議并作報告,博士研究生仇夢晗、蘆永秀和李剛參加會議并作展板,黃小忠教授、張軍博士及多名研究生參加了此次會議。
4月17日上午,會議開幕式在云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報告廳舉行,云南大學高原湖泊生態與治理研究院張虎才教授主持了會議開幕式,云南大學副校長胡金明教授、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發虎院士分別為本次會議致歡迎辭。

云南大學副校長胡金明教授(左)、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陳發虎院士致辭
胡金明副校長在致辭中預祝會議順利召開,歡迎和感謝向與會者的到來。陳發虎院士在致辭中介紹了環境變化與環境考古專業委員會的沿革歷史和主要關注的科學問題,并表示未來環境考古領域應該引入更多新技術和發現更多科學問題。隨后,云南大學高原湖泊生態與治理研究院張虎才教授主持了首場特邀報告,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付巧妹研究員以“解鎖東亞古人群遺傳圖譜”為題介紹了東亞古人類遺傳學的最新進展;廣州大學國家級特聘專家章典教授以“青藏高原中更新世古人類手腳印及他們的認知和藝術行為”為題介紹了手腳印化石和藝術行為方面的研究歷史和進展;環境變化與環境考古專業委員會主任、我院董廣輝教授以“歐亞草原-綠洲通道史前農牧業擴散及其對社會發展的影響”為題,介紹了史前跨大陸交流與文明演化方面的進展;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譚亮成研究員以“4.2ka氣候事件與石家河文化衰落”為題,介紹了環境變化與文明演化方面的工作。
4月17日下午的特邀報告由我院董廣輝教授主持。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朱照宇研究員做題為“建立高分辨率古人類古文化演化序列——黃土-古土壤-古人類古文化序列”的報告,介紹了建立高分辨率古人類古文化演化序列的進展;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侯居峙研究員做題為“青藏高原過去2000年溫度變化及其影響”的報告,介紹了高原人類生存環境變化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北京大學張家富教授做題為“考古遺址區的地貌景觀——以遼上京等遺址為例”的報告,從局地地貌角度介紹了最新的環境考古進展;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所王國棟研究員做題為“東亞家犬的太平洋擴散事件印證東亞古人群的南島遷徙歷史”的報告,從動物遺傳學角度介紹了古代人群遷徙歷史;云南大學張虎才教授做題為“撫仙湖及撫仙湖文明”的報告,介紹了滇中地區人類生存環境變化和人與環境相互作用方面的進展。最后,重慶師范大學張貴林副教授和中山大學張瀟副研究員分別以“粟的傳播及其表型多樣化——來自谷粒和谷穗的證據”和“利用孢粉數據定量重建亞洲季風濕潤區6.8萬年以來的氣候變化”為題,介紹了農作物傳播與適應和人類生存環境背景方面的最新進展。
4月18日,以“氣候環境變化和人類文明演化”為主題,從人類生存環境變化、古人類遷徙與演化歷史、農業起源與傳播、跨大陸交流與文明演化、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等方面開展深入交流,共進行了48個分會場報告,包括13個研究生專題報告。我院孫愛軍博士研究生獲得本次會議設立的“環境考古研究生優秀報告獎”。此次會議展示了環境變化與環境考古的最新研究成果,會議特邀報告和分會場報告均受到了與會者的高度評價和熱烈討論,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會場氣氛熱烈。
此外,4月17日中午,環境變化與環境考古專業委員會主任董廣輝教授還召集了參與此次會議的委員,討論了專業委員會發展的相關事宜和近期計劃。目前我院董廣輝教授擔任中國地理學會環境變化與環境考古專業委會主任,楊曉燕教授和安成邦教授擔任專業委會副主任,陳建徽教授和馬敏敏副教授分別擔任專業委會秘書長和副秘書長。我院董廣輝教授團隊參與組織了本次研討會,進一步增強了我院在環境考古和環境變化領域的影響力。

與會代表合影
董廣輝教授團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