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9日,應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邀請,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李高軍教授為我院師生作題為“宜居地球的大陸風化視角”的學術報告。報告由聶軍勝教授主持,會議地點在祁連堂502會議室,近50名師生聆聽了此次報告。

首先,李高軍教授為各位師生講授了宜居行星的5大要素,包括穩定的空間環境、長期稀薄的大氣、要有水、宜居氣候和要有氧。其次,李高軍教授為大家講解了大陸風化地質空調機制的挑戰與進展。他指出大陸風化是地表巖石和礦物在水、大氣、生物作用下發生分解的作用,是圈層相互作用的紐帶,會破壞巖土穩定、形成土壤母質、釋放營養元素、富集礦產元素等。最后,李高軍教授將大陸風化驅動大氣氧化的機制與證據向大家進行了介紹。他提出了3點認識:頁巖大數據表明P通量可能受大陸剝蝕控制,響應造山運動;pO2/ pCO2上升改變風化前鋒帶氧化還原性質,促進P釋放;pO2/ pCO2上升導致花崗巖風化效率增加,可能激發雪球地球。

李高軍教授的報告內容非常系統且豐富,啟發性強,開拓了各位師生的學術視野。報告結束后,李高軍教授與潘保田教授、聶軍勝教授、耿豪鵬教授、王鑫教授等師生就隆升侵蝕假說、低剝蝕區風化響應氣候的動力機制、地球生命與大陸風化負反饋之間的關系、二氧化碳負反饋機制等相關學術問題進行了充分討論。此次報告豐富了在場師生對行星的宜居要素、宜居帶與溫室效應、氣溶膠-云負反饋、風化-氣候負反饋、風化持續響應隆升剝蝕的機制、風化反饋工作模型等重要科學問題的認識。李高軍教授對每位師生的提問都進行了專注且認真的回答,給此次參加學術報告的各位師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專家簡介:
李高軍,男,1983年生,四川瀘縣人,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承擔了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杰出青年基金(地球化學)、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第四紀地質學)等項目,曾獲全國優秀博士論文、劉東生青年地球科學家獎、侯德封青年地球科學家獎、英國皇家學會牛頓高級學者稱號,致力于開發地球化學新方法和地球化學方法的創新應用,結合地球化學大數據和全球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模型,從化學風化的角度研究水、土、氣等宜居要素的形成與演變,針對亞洲風塵物源、黃土沉積定量古降水指標、構造抬升驅動冰期氣候假說、深時宜居大氣環境形成等問題開展了系列工作,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在Nature等期刊上發表SCI論文34篇,包括NI論文24篇,第一或通訊作者論文SCI引用近兩千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