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影,女,漢族,生于1997年12月20日,共青團員,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地理學基地班(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2016級學生。大學三年綜合測評、學分加權名列前茅,是2018-2019年蘭州大學國家獎學金的獲得者;代表學院參加“新蟻族杯”第五屆中國高校地理科學展示大賽,榮獲自然地理組北方賽區二等獎,入選全國總決賽,2019年獲得多所大學夏令營的offer,最后被中國科學院大學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直博學位層次預錄取;任班級團支部書記一職;2018-2019年獲校級優秀學生團干部、連續兩年獲學生標兵。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高考后暑假的一天,偶爾看到一句話,“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覺得很有意思,查閱資料,找到它出自《詩經》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和《荀子·修身》的“路雖彌,不行不至;事雖小,不做不成”,便將它默默記在了心中。
似乎冥冥之中有安排,我被蘭州大學錄取,這個坐落在西北地區的名校,的確與我中原地區的家鄉“道阻且長”。近一千多米的海拔高差,不同的氣候類型,不同的作息時間,對我來說都是要調整和適應的。進入蘭州大學的資源環境學院的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班級,我開始了對地理學的探索之旅。校友李吉均、秦大河、效存德師生三代勇闖地球三極的事跡,讓我對資源環境學院、自然地理學充滿了敬畏。懷著對學科的崇敬之情,我開啟了大學的學習生活,課堂上認真聽講,做好每個部門地理學的學習筆記,課余時間廣泛閱讀中國地理、世界地理相關的書籍,暢游天地之間。
大一加入了地學行知會,該社團的宗旨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立足蘭大,放眼西北;走近地學,感知學術”。作為宣傳部的一位工作人員,我負責日常的網絡推文,在每次編輯微信和微博的科普內容時,都會仔細查閱資料,確保信息的準確性,與此同時,也豐富了我對地理的認知。大一暑假迎來了第一次的地質地貌野外實習,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從蘭州市榆中縣金崖鎮巴什溝到廣河縣齊家坪遺址(齊家文化博物館),到永登縣的杏花村、天水市的麥積山、定西市漳縣的貴清山、遮陽山,參觀臨夏和政古生物化石博物館、炳靈寺、甘肅省博物館,考察了孟達天池、黑方臺、喇家村等,切實練習使用羅盤,測量峽谷走向,觀察丹霞地貌、彩色丘陵、巖溶地貌等,了解化石,這次豐富而專業的野外實習,讓我感受到了地理人的辛苦和快樂,前所未有地親近大自然,了解孕育我們的這片土地。
大二學期,憑借優異的學習成績,有幸參加了第十屆全國高校地理學聯合野外實習,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師生進行交流學習。我們此次的考察路線集中在東南沿海:上海—浙江—江西廬山—福建平潭—福州。與西北干旱地區不同,這次的實習讓我學習了海岸地貌,了解到海岸城市面臨的經濟發展與生態問題現狀,比如地面沉降、海岸侵蝕后退等,讓我堅定了研究生階段的探索方向。此外,我們還以小組形式進行了階段性的課題匯報,與各高校的同學交流合作,收獲頗多,鍛煉了語言溝通與表達能力,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自己技術方面的不足,專業學習深度有進一步深入的潛力。雖然實習在七八月份,烈日高照,行程辛苦,但我收獲了因地理而結識的“有志者”,我們也許來自五湖四海,但之后一直保持聯系,遇到學術和生活上的問題,會一起合作談論,互相激勵,不斷進步。地理學的魅力也許就在此處,大家分散在天涯海角,對腳下的土地奉獻熱愛,為人類福祉和地球發展共同努力!
之后,我分別申請參與了校級和國家級科研創新訓練項目,借助地理優勢,將研究區選在祁連山和秦嶺,探討高山森林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機制,期望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為保護森林生態系統提供科學依據。經過小組談論,與導師商量,我們制定采樣地點,合理分工,前往采樣。因為采樣點在林線處,海拔較高,氣溫較低,山路崎嶇,各種樹木灌叢雜生,采樣困難重重。小組成員互幫互助,加油打氣,向林線處攀登,越往高處,空氣越稀薄,大家呼吸困難,但是短暫休息后繼續前進,堅持就是勝利,行則將至!達到采樣點后,我們開始井然有序地開展工作。中午大家坐在山頭,吃著自帶的面包和蘋果,看著遠處的連綿山脈,蔚藍的天,自由飄浮的云,一上午的辛苦瞬間得到釋放,大自然是包容的,它賦予了生命的活力,我為自己走在探究自然奧秘的路上而幸福開心。每次的野外都讓我又增厚一份對自然地理的“革命情誼”。
大三的暑假,也是繁忙在路上的兩個月,從全國大學生優秀夏令營活動發布通知開始,我積極申請準備,提交材料,最終被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四所院校錄取。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辦學特色,科學研究重點。在每個夏令營,我認真聆聽每場專家的匯報,他們是地理學的先行者,有著豐富的經驗和對地理學的獨到見解。生態中心一位老師的匯報,讓我明白了地理學不僅僅是課本上的黑白文字,不僅僅是一串串數字,也不僅僅是一幅幅地圖,它是有溫度的學科,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極具人文情懷。“我喜歡做有溫度的事情,當我把它交給別人時,他一定能感受得到”,老師的這句話十分觸動我,更讓我感受到了自己在做有意義的事情,是值得我用一生的時間去奮斗奉獻的事業!在北京大學的夏令營個人匯報中,幾位老師對我的點評也激勵著我,老師講到地理學的研究,不能急功近利,基礎專業知識一定要扎牢,的確,在快速發展的當今社會,學術研究更要有態度,靜得下心,基礎扎牢,才有可能建筑高樓大廈。
今年九月份,我參加了推免研究生面試,順利通過了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的復試,在2020年將正式成為一名直博生,開啟新的征程!對地理的探究永遠在路上,也許會碰到各種困難,“道阻且長,行則將至”,我會一直堅持下去,向中國科學家前輩們學習,發揚中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