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旭昕,女,漢族,1999年5月7日,中共預備黨員,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水文與水資源工程班2016級學生。大學三年綜合測評、學業成績均為班級前10%,獲得了2018-2019學年國家獎學金,目前已被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學院碩士層面預錄取;任職甘肅省高校禁毒公益聯盟主席和西部天空協會負責人,助推西部基礎教育網絡信息共享平臺的建立和完善;曾獲國家勵志獎學金、潘家錚水電獎學金、校級三好學生、優秀共青團員等。
學不可以已
荀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這句話包含兩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說學習的意義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是說對待學習應該采取的正確態度和方法,那不能停止。學習工科的我,始終保持理性的生活態度和學習態度。作為一名學生,學習就是我們的本職工作。上課認真聽講,下課積極完成作業,這是基本要求。我常常會利用空閑時間拜讀幾本名著,“浮生偷的半日閑”,這個時候總是我最愜意的時候。
在學習方面,成績往往滿足標準正態分布,想要考到高分,必須對自己嚴格要求。在大學,學業成績不再是衡量一個人的唯一標準,但仍然是重要依據。大家可能都聽過這句話:高考是一個人的智力巔峰。其實不然,高中及之前的學習是一種學習習慣的養成,大學是學習能力的養成,研究生階段則是專業技能的鍛煉。進入大學這個更廣闊的平臺,我們需要自主學習,需要合理規劃并嚴格執行。主動預習、積極復習、敢于發言、勇于創新,做好以上才有可能保證自己的學業成績。越努力越幸運,大學三年不敢懈怠、孜孜以求。因此,大一綜合測評之后,我獲得了成長以來的第一份“收入”——國家勵志獎學金。此后,連續獲得潘家錚獎學金、國家獎學金、校級優秀學生一等獎學金、學生標兵等榮譽;并最終被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學院碩士層面預錄取。
在科研方面,積極參加科研訓練,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目前主持在研國創項目——《玉米冠層與土壤層表面能量交互作用研究》,已經順利通過了中期考核。大學三年累計主持參加了5項科研訓練項目,并一作見刊一篇。常常因為解決一個問題而欣喜若狂,也會因程序的一個小錯誤內心崩潰,總在經歷大喜大悲。科學研究必須吸納百家之長,在進行項目訓練過程中,先后前往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西北院、青海大學觀摩交流,進行科學實驗、聆聽學術報告等,收獲滿滿,開始初步與專業相接觸。
牛頓臨終遺言:“我好像是一個在海邊玩耍的孩子,不時為拾到比通常更光滑的石子或更美麗的 貝殼而歡欣鼓舞,而展現在我面前的是完全未探明的真理之海。” 真理浩瀚如海,終生學習都不得解其一二,怎敢稍作倦怠。終生學習的精髓,正如宋朝大思想家朱熹先生所說過:“無一人不學、無一事不學、無一時不學、無一處不學。”是用功的人生學習態度。終生學習不但是一生中不間斷的學習,打破自我設限,進行無限學習,而且是生活中每一個當下的用心學習。大學僅僅是我們從事科研訓練的第一步,面前是星辰大海。我愿一生做一個撿貝殼的小女孩,在不斷探求真理的路上孜孜以求。
以愛之名,為love發聲
參與志愿活動既是“助人”,亦是“自助”,既是“樂人”,同時也“樂己”。參與志愿活動,既是在幫助他人、服務社會,同時也是在傳遞愛心和傳播文明。大學讓我最值得留戀和驕傲的就是參加了各類志愿服務活動,孩子的笑顏、溫情的氛圍讓我從田野走向視野的最廣闊處。
成為蘭州大學注冊志愿者,是我踏上志愿服務的第一步。加入西部天空協會并堅持到現在,是不斷投身志愿服務的重要途徑和動力。從紅十字應急救護培訓到敬老院慰問,從熒光夜跑到公益植樹,每一個活動都見證了我在志愿者路上的成長。2017年的暑假帶隊在甘肅省臨夏州、定西市開展教育調研活動,很多地方沒有交通工具,我們只能徒步五六公里到達。每個學生的家里相距甚遠,要翻一座大山。那里的孩子們80%都是留守兒童且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和社交障礙,因路途遙遠無法正常吃午餐。但是大家都很積極地生活、學習,西部孩子所享受到的教育資源較之中東部孩子想去甚遠。面對如此復雜的西部基礎教育問題讓我難以釋懷,即使很微薄的力量,也希望能夠做一點點努力。許多高校大學生、社會公益組織愿意前往西部五省開展支教活動,由于信息閉塞難以準確獲取鄉村小學的具體情況。借助西部天空協會,助推建立完善了西部基礎教育信息網絡共享平臺,為留守兒童、鄉村小學與各類公益組織之間搭建橋梁,為西部基礎教育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有人說,志愿者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確,參與志愿服務活動三年來,讓我受益匪淺。首先,豐富了我的個人閱歷。作為一名普通的高校大學生,不單單要學習,還要進行全方面的素質拓展,在學習中成長,在實踐中成才。而現在我肩負著不單是普通高校大學生的責任,而是一名志愿者。作為一名志愿者,我比普通人更多的是激情、熱心和奉獻精神。只有做更多的志愿服務,才能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才能收獲更多的快樂。其次,鍛煉了我的協調能力。作為一名志愿者,這就要求我們能協調好自己的工作與學習時間,很多時候工作與學習時間是有沖突的。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我們不能只顧工作將學習落下,又不能只顧學習而不工作。在這三年的時間里,我學會了充分協調好工作與學習的關系,兩者兼顧。更重要的是:我明確了社會服務的意義。作為一名志愿者,應該明白自己做的都是無償義務活動,價值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是一筆無形的精神財富。
辯者,達也or惑也
任何事情都要經過千錘百煉才能形成自己的風格特點,才能變得更加成熟,辯論賽也一樣,它形成了自己特殊的風格——認真傾聽對方說話,通過論理、比較,雙方共同構建真理的完整性。在最開始接觸辯論的時候,下意識會認為辯論是一種正確的“吵架”;大家也會下意識的說不要和打辯論的人吵架,你吵不過他的。身為辯手,我想說辯論最大的魅力在于學會傾聽另一種聲音:一種不同于自己觀念的聲音,一種站在不同視角觀察并反對的聲音,一種敢于向真理發問的聲音。
周國平教授曾說:“如果辯論的目的是要對爭議中的問題尋求一個合理的解決,那么辯論者的心態也不應該是惟勝負是問。其實,無論正方還是反方,只要抱著一決勝負發氣概踏上戰場,就不僅會表現出壞風度,而且會施展出壞辯術,因為他就會誓死捍衛自己這一方的觀點,非把它推至極端而成為明顯的謬誤不肯罷休。事實上,那些引起廣泛爭論的辯題多半具有兩難的特征。任何一方的立場都不能完全成立,追究起來,一切重要爭論都源于價值觀的分歧,雙方所維護的都是某一種不容忽視的正面價值。在多數情況下,往往是一方要維護某種理想主義價值,另一方要維護某種比較可行的實用性價值,也有的時候,雙方所維護的是不同的理想價值,透底的說,價值無爭論,只有選擇。辯論之所以發生,是因為兩種正面價值形成了沖突,因此辯論的真正使命不是在兩者之間一決勝負,而是尋找對兩者最大兼顧的最佳方案。”
誠如以上所言,辯論教會我以極大耐心、極專注度傾聽對方的論點和價值取向。對于參加了多場辯論的自己來說,開始對辯論有了一種全新認識:辯論應該是彼此交換價值觀念的對話,是一場感性認識和理性溝通交互。
辯手,在面對每一個題目時都需要快速吸收不同知識,感受不同觀點的的沖擊。所以之前有同學很好奇的詢問我:作為一個辯手,打比賽會讓你更加豁達還是更加迷惑?三年的辯論涉及了各個方面的內容,在準備的過程中擴展了自己的知識邊界,多角度看問題讓我面對日常矛盾時更坦然,愿意站在對方的立場和角度看問題。面對不公與復雜的社交問題時,總能釋懷與寬容,更有能力去理解不同的社會問題的不同視角。
每一場辯論賽都需要每一位辯手的全力以赴、團結一致,一個小時的辯論賽背后是幾十個小時的查找資料、模擬辯論、稿件撰寫,辯論賽能在極大程度上增進隊友之間的感情、極大程度上激發潛力。很感謝辯論賽讓我認識了一群優秀的隊友,一顆強大的心臟。
最后我想說:業精于勤,行為本焉;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回首自己的大學生活,最讓我感到幸福的各項國家、省、校、院級獎勵,而是學術體驗中的小有收獲,科研創新中的靈感迸發,社會實踐中的溫暖真心,志愿服務中的真情大愛……
光榮屬于過去,奮斗成就未來!路漫漫其修遠兮,對于未來,我都將帶著滿滿的希望與自信出發,前進而努力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