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第12页,国产精品自在拍首页视频,青青河边草高清免费版新闻,免费精品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图片

資源環境學院

暑期學校

蘭州大學師生參加第十三屆全國高校地理學聯合實習(二)

2022-08-05


2022年7月30日上午7:00,實習隊員從武漢出發,沿著漢江溯源而上,來到了天門市的石家河文化遺址。實習隊員們首先參觀了石家河文化考古研究中心,通過方館長以及工作人員講解介紹,石家河文化是距今6000-4000年前的新時期時代晚期到青銅文化時期的遺址,是史前五大都邑性城址之一,發現了大量的陶器、玉器、刻畫符號等,是長江中游地區重要的文化源頭,并與中原文化曾有過溝通交流。老師們還講解了石家河文化的地勢、選址以及衰落的原因。石家河遺址屬于長江流域中游的典型遺址,與北方遺址既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專家們帶領我們從科學的角度思考,并深入探討這些問題的原因。

圖1參觀石家河文化考古研究中心

之后,實習隊員們參觀了石家河遺址中的三房灣遺址和石家河古城。三房灣遺址處于石家河文化晚期,這里發現了大量的紅陶杯,地層自上而下可見耕作層和擾動的文化層。文化層土質屬于下蜀土,因此可能是人為將陶杯填埋進去。石家河古城位于大洪山余脈崗地,地勢稍高。與北方陡直的城墻不同,南方的城墻由黏土堆砌夯筑,坡度較緩。石家河遺址與4200年前開始衰落,這可能與當時的氣候冷干化引發的旱災有關,也可能與北方的文化入侵有關。

圖2三房灣遺址

圖3石家河古城

下午,隊伍沿著漢江溯源而上,出發前往襄陽市,參觀古隆中遺址。古隆中是諸葛亮躬耕之地,也是劉備三顧茅廬之地。諸葛亮曾于此地寫下著名的《隆中對》。劉表擔任荊州牧期間,將駐地遷往襄陽城并政績卓越,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因此,襄陽成為眾多謀士的棲息之地,諸葛亮便是其中之一。由于襄陽重要的地理位置以及眾多的文人墨客,諸葛亮得以知曉天下大事,并一出山而驚天下。

圖4參觀古隆中

襄陽自古以來就是軍事重鎮,有“鐵打的襄陽城”一說,這與襄陽的地理位置是脫不了干系的。晚上,實習隊伍登上了襄陽的古城墻,眺望襄陽城、漢江以及對面的樊城。襄陽古城三面環水,南靠峴山,擁有亞洲最寬的護城河,自古以來就是軍事重地和兵家必爭之地。襄陽城有2800年建城史,現今的襄陽城主體是明清時期的,經歷過多次毀壞和重建。襄陽城一旦攻破,順漢江而下可以直攻江南,所以可以說襄陽城是南方的咽喉。

圖5 襄陽城古城墻

7.31日上午,隊伍從襄陽出發,繼續溯漢江而上,前往十堰市石鼓鎮,考察太極峽景區。太極峽擁有典型的峽谷地貌,溝壑縱橫,河流深切。老師們分別從區域地質背景、巖石類型、沉積相以及河流峽谷地貌等方面進行講述,并拋出疑問,讓同學們發散思維,認真思考。每個組的帶隊老師在行進過程中對地理現象進行了詳細的講解,使實習隊員們收獲頗豐。

圖6 太極峽

接著,實習隊伍來到了丹江匯入漢江的地點——丹江口大壩。登上大壩,眺望上流區,可以看到丹江和漢江,以及它們的交匯之處。丹江口大壩集防洪、供水、生態、發電和航運“五利”于一身,是南水北調中段的起點,是一項歷史性的宏偉工程。但大壩的修建必然也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如水質、水動力條件的改變、下游缺水、引發地震等問題,老師引導著隊員們對這些問題展開思考。

圖7丹江口大壩

參觀完丹江口大壩后,下午,實習隊伍來到了丹江口市博物館。導游講解了地質歷史時期、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到現代的丹江口。它孕育了朱家臺、亂石灘等,也是楚文化的發祥地。我們了解到,均州古城曾經也和襄陽城一樣,處于三面環水、一面靠山的地勢,易守難攻,也有過輝煌的歷史,但由于修建丹江口水庫的需要,古城被迫淹沒水底,成為一座遺棄的水下城市。這不由讓我們想到傳說中的亞特蘭蒂斯。淹沒的均州城是否有一天能夠重現在人們眼前?開發水下旅游或許是一個絕佳的選擇。

圖8參觀丹江口博物館

2022年8月1日上午,在老師的帶領下,實習隊員前往湖北省丹江口市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紀念園進行參觀學習。紀念園以中線工程走向一線串珠,將沿線12個受水區知名景點,包括許昌的三國勝跡、南陽的醫圣祠、焦作的云臺山、安陽的殷墟遺址、天津的大沽口炮臺、北京的四合院、回音壁、前門等景觀按照一定比例微縮建設。除此之外,園區入口還設計了移民紀念廣場。調水過程中的倒虹吸工程、穿黃工程、湍河渡槽工程等11個重要技術節點工程也將融入其中。此次實習使師生體會到丹江口人民為南水北調工程做出的巨大犧牲,漢江流域為河南、河北、北京和天津發展做出的卓越貢獻。飲水思源,銘記歷史,如何補償丹江口地區經濟發展,如何保護當地生態環境,引發了實習隊員的深入思考。

圖9參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紀念園

下午,實習隊伍前往鄖陽觀察漢江河流階地與類黃土沉積剖面。漢江鄖陽段河流階地分為六級,實習隊伍到達位于公路旁邊的T4階地。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李長安教授講授了沖積物的基本特征與識別、河流階地的劃分規則以及階地剖面圖的繪制。實習隊員觀測了T4階地礫石層礫石礫徑、磨圓度、礫石成份、礫石排列構造(疊瓦狀構造),以及河床相與河漫灘相二元結構等,對于河流階地形成過程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之后,實習隊伍前往鄖陽梨花村酒廠旁對類黃土堆積剖面進行考察。帶隊老師就黃土物源、測年方法及沉積條件等方面進行了講解。

圖10 觀察漢江T4河流階地和鄖陽縣類黃土堆積剖面

黃土主要形成于第四紀,在我國主要為冬季風和西風帶搬運,主要特征是:呈淺黃色或棕黃色,主要由粉砂組成,富含鈣質,疏松多孔(孔隙度可達40-50%),垂直節理發育,具有很強的濕陷性。黃土粒度自西北向東南減小,砂黃土-黃土-粘黃土;礦物組成以石英和長石為主,次棱角狀:元索組成與上地殼化學元素的克拉克值相近。黃土具有黃士-古土壤互層特征,代表了冰期-間冰期氣候旋回。黃土的粒度和磁化率是研究古氣候變化的最常用代用指標。黃土形成的條件包括物源區(主要為荒漠)、搬運風力、相對平坦的高地(臺地、河流階地)、形成土壤的水汽以及較穩定的環境。

丹江口水庫的修建導致了大量的移民,這些移民都背井離鄉,被政府安置到異鄉。因此,傍晚,實習隊伍前往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水庫移民安置點臥龍崗新村進行社會調研,調查移民安置情況及其生活滿意度。總體來說,臥龍崗新村規劃整齊,居民住房條件較為優越,生活滿意度較高,但對于地區經濟發展缺乏支柱性產業的問題,有待進一步改善與解決。

圖11考察十堰市臥龍崗新村

8月2日上午,實習隊伍前往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地質博物館恐龍廳和恐龍蛋化石遺址館進行學習。該公園位于柳陂鎮青龍山,以恐龍蛋化石分布集中、數量巨大、種類多、保存完整、埋藏淺而揚名國內外。公園內青龍山一帶的恐龍蛋化石群,覆蓋面積達4.2平方公里,富藏的恐龍蛋有6個產蛋層,據專家考證有5科7屬11種的恐龍蛋,為晚白堊世時期(距今約6600萬年至10050萬年)的恐龍蛋。園內化石的分布基本保存了當時恐龍筑巢的原始形態,是研究恐龍興衰、氣候變化、地質變遷的重要場所。曾彪老師對我校同學進行了啟發式教學,發掘化石的地點不僅受恐龍生活環境的限制,同時還與化石埋藏條件密切相關,帶著這種思考,實習成員觀察了博物館與化石遺址,對于遺址地層、恐龍生活習性與埋藏原因有了一定的了解。

圖12鄖陽恐龍蛋化石遺址館

在距今0.65-0.96億年生物晚白堊紀,兩鄖斷裂活動伸展變形,沿兩鄖斷裂形成多個斷陷盆地。由于盆地的匯水作用,在盆地中形成小型湖泊和沼澤,盆地中豐富的水草及林木,為恐龍的生存反演提供了大量的食物及生存條件。研究結果表明:在晚白堊世,本區與中國大陸大部分地區一樣,處于一種干旱-半干旱炎熱氣候條件下,恐龍產蛋具有明顯的季節性。恐龍的產蛋和孵化期是在一年中第一次雨季之后開始,第二次雨季來臨之前結束。產下的恐龍蛋不管是孵化或是末孵化,均在第二次雨季到來時被快速沉積(沖積扇沉積)物所掩蓋,使恐龍蛋保持著較好的原始分布狀態。被掩埋的恐龍蛋化石隨著沉積物的不斷加積,被掩埋得越來越深,在地下較高溫、高壓(地下每深100米,溫度平均增高3℃,個別地方可增加10℃以上)作用下,恐龍蛋的有機質及少量未孵化胚胎中的軟組織和磷酸質,被地下流體中的礦物質(主要是碳酸鈣)交換而石化成蛋化石。此外,該地的化石亦可能在石化后經歷了二次搬運,這一問題還有待進一步探討。

圖13 實習小組合影

這幾天的實習讓實習隊員們對湖北市漢江流域的地理和人文景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專家老師們的講解使同學們對這些地理現象產生思考,大家帶著這些問題討論交流、繼續行進,在這些過程中不斷增長知識、鍛煉思維、培養地學素養。接下來的旅程中,隊員們將繼續帶著問題思考、學習更多的知識,在實習中培養地理學的時空觀、系統觀和人地觀。